在8月27日的晚上,中国足球协会正式对外公布了2025赛季第二十四期裁判评议结果。本次评议涉及到8个判例,其中2个案例直接关系到中超赛事的错漏判问题,这些错漏判直接影响到了相关场次的胜负结果以及比赛的公平竞争。
随着本赛季中超联赛逐渐进入尾声,各队的竞争愈发激烈,无论是夺冠还是保级,每一场比赛的胜负都至关重要。因此,争议判罚,尤其是错判和漏判的情况也频繁出现。中国足协深知其害,开始采取各种措施完善赛事的执法工作。其中,增加外籍裁判员的执法场次就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
本周末,两场中超焦点赛事——成都蓉城主场迎战上海海港、山东泰山主场对阵北京国安的比赛,将分别由新加坡籍的塔基裁判和约旦籍的马哈德迈裁判主持。这也是本赛季中超首次在同一轮次中启用两名外籍裁判员。
在这24期裁判评议中,有高达6个案例来自中超联赛。其中包括第22轮长春亚泰主场对阵深圳新鹏城的比赛和第23轮浙江队主场对阵天津津门虎的比赛。在亚泰与新鹏城的比赛中,第50分钟亚泰外援奥莫伊胡安弗打入一球,但经过评议后发现,亚泰后卫阿不都海米提在中场争顶时对新鹏城外援韦斯利犯规,因此该进球应被判无效。尽管这一错误被纠正,但亚泰队仍因这一进球而暂时逃离了降级区,令新鹏城队承受了巨大的利益损失。
而在浙江队与津门虎队的比赛中,第65分钟浙江队外援米特里策击打了津门虎队后卫杨帆的头部。评议组在讨论后认为此举应属于严重犯规,并应出示红牌。但遗憾的是,裁判员并未做出正确的决定,也没有启动VAR(视频助理裁判)介入。这一漏判无疑对比赛的公平竞争造成了影响。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各队的每一次错判或漏判都可能对竞争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参与执法的本土裁判员们都倍感压力巨大,他们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专注和严格的执法标准。中国足协以及职业联赛裁判管理部门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因此,中国足协近期加大了对外籍裁判员的“借用”力度。泰国籍、新加坡籍和约旦籍的国际级裁判员已相继受邀来华执法部分中超比赛。尽管有些俱乐部申请由外籍裁判员执法足协杯赛事的愿望未能实现,但中国足协邀请亚足联精英裁判助力中超联赛执法的决心依然坚定。
按照计划,本周末的两场焦点战将由外籍裁判员主持。其中马哈德迈将继续留在中国,预计将执法泰山主场对阵国安的比赛;而新加坡人塔基也将再度受邀来华,大概率将执法蓉城主场对阵海港的比赛。这无疑为中超联赛注入了新的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像马宁、傅明这样的本土优秀裁判员在国际足坛上屡受重用,他们执裁过包括亚洲杯决赛在内的各类重大赛事。这充分证明了中国本土裁判员在执法水准及经验积累方面并不逊色于其他亚足联精英裁判员。然而,由于国内职业足球裁判员整体上需要更新换代,新的争议判罚仍会不时出现。这降低了本土裁判员的受信任值,也使得俱乐部和球迷对外籍裁判员的呼声越来越高。然而,我们也要明白,外籍裁判员也并非万能之策,选用裁判员无非是平复俱乐部或球迷情绪的手段之一。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需要更深入地反思和改进我们的裁判制度和工作方式。
总之,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公正的判罚是维护比赛公平竞争的关键。无论是本土裁判员还是外籍裁判员,都需要以高度的专业素养和公正的态度来履行自己的职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每一场比赛都充满公平与正义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