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名媒体人付政浩MVP的报道引起热议,辽宁男篮的实际控制人已发生了显著变化。原80%的股权持有人刘子庆先生,已将大部分股权转让给了刘伊林先生,自身仅保留了20%的股份,这一转变疑似为金蝉脱壳之计。令人注意的是,辽宁男篮的全部6000万股份已被全面质押给不同的金融机构,其中包括丹东银行、农业银行以及兴业银行。从2018年起,辽宁男篮共进行了11次股权质押操作,这一消息迅速吸引了众多球迷的关注。
为规避潜在风险,辽宁男篮先前已从辽宁衡业集团剥离出来。这意味着衡业集团的负债与辽宁男篮不再相关。即使面临可能的法律追诉,辽篮也不需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如今,辽篮的控股公司及实际控制人的变更,均被视为是规避可能出现的风险。这并非个案,去年夏天四川金强集团的重大变革便是一个例证,四川队在面对类似情况时选择了注册新的俱乐部名称以规避风险。
辽宁男篮凭借深厚的球迷基础及辽宁省体育局的大力支持,短期内似乎无需担忧欠薪等问题。然而,尽管如此,其现金流仍不算充裕。股权质押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取流动资金。未来,当球队获得融资或CBA分红后,这些股份将被赎回。这些都是常规操作,无需过度惊慌。
在最近的CBA总决赛中,杨鸣作为解说嘉宾提到,民营企业与国企在体育竞技领域的竞争压力。他们面临小球市、地方偏远的限制,缺乏大量资金支持。如陈盈骏这样的球员往往更倾向于选择资金实力雄厚的球队。这不仅是辽宁男篮的无奈,也是CBA众多私企俱乐部的共同困境。广东宏远队等队伍虽仍在坚持,但亦受制于母公司资金短缺的问题,难以吸引顶级球员加盟和维持高水平的外援阵容。
同样面临财政压力的还有四川、江苏、南京同曦、宁波、福建等队的民营俱乐部。他们在艰难地维持着球队的运营。甚至有消息称某南方俱乐部已寻找买家三年,却无人问津,私企和国企都对其望而却步。反观山西、上海、北京首钢等队,背后有强大的企业集团支持,不差钱,能够为球队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而浙江广厦队虽然也是民企背景,但他们的成功是多年持续投入和优秀管理的结果。
综上所述,CBA各队之间的差距不仅在于球员实力和教练水平,更在于背后的资金支持和企业的战略布局。民营俱乐部在面对风险和挑战时需更加谨慎和坚韧,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或寻求政府的支持将是他们未来发展的关键。